儿童近视控制 几种干预措施疗效对比:近视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尤为突出。除导致屈光变化外,近视还是许多眼部疾病的危险因素。即使-3D(300度)以下的近视亦可增加包括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其相关性类似于…
近视作为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尤为突出。除导致屈光变化外,近视还是许多眼部疾病的危险因素。即使-3D(300度)以下的近视亦可增加包括青光眼、白内障以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其相关性类似于吸烟及高血压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且近视程度越高,风险越大。另有报道显示,近视性黄斑病变已成为北京地区第二大致低视力疾病,其主要危险因素就是近视。
对于近视,目前标准临床方案多为矫正已经产生的屈光不正,而非限制其进一步加深发展。近视主要病理机制为眼轴长度增加,其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且几乎不可逆转。因此在近视发展阶段,尤其是儿童时期进行干预,减缓近视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视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全球眼科学界仍然提出了数种可能的干预措施。近来,由黄锦海等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对近视干预措施进行了网状meta-分析,其结果发表在Ophthalmology杂志上。
该研究检索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经严格筛选后纳入了截至2014年8月随访期不少于1年的30项随机对照研究共5422只眼,总结对比了16种近视干预措施,对照组为安慰剂(PBO)或普通单光框架镜(SVSLs),疗效评价指标为年平均屈光改变(D/年)及年平均眼轴长度改变(mm/年)。(见图1)
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1%和0.5%,AtrH)、中等浓度(0.1%,AtrM)及低浓度(0.01%,AtrL)阿托品眼部应用分获前三名,其结果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该药物在近视干预方面毋庸置疑的疗效。哌仑西平(Pir)、角膜塑形镜(即OK镜)、周边离焦接触镜(PDMCLs)、环戊通(Cyc)、棱镜式双光框架镜(PBSLs)具有中等疗效。渐进多焦框架镜(PASLs)、双光框架镜(BSLs)、周边离焦框架镜(PDMSLs)及增加室外活动(MOA)等措施效果较弱。而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s)、软性角膜接触镜(SCLs)、欠矫单光框架镜(即镜片度数低于实际近视屈光度,USVSLs)和噻吗心安(Tim)则名落孙山,对缓解近视发展无效。(见表1)
研究者指出:除噻吗心安以外,药物治疗(尤其是阿托品)疗效显著。尽管高浓度阿托品疗效最佳,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如炫光、畏光、视近模糊)以及停药反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低浓度阿托品则基本避免了以上缺点,使其成为最具潜力的近视干预措施。角膜接触镜方面,OK镜通过睡眠期间压平中央区角膜从而减缓眼轴长度延长,其应用受到操作技术、佩戴不适、价格以及可能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炎限制。周边离焦接触镜效果优于离焦框架镜。也有研究报道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减缓近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其关键因素在于“户外”,单纯增加活动无效。
同时,该研究也存在受试者年龄区间变化过大、仅评价疗效而未对比安全性等不足。
综上,该研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家长对于儿童近视控制及干预切忌“谈药色变”,近视后不给孩子戴镜的行为同样不可取。随着研究的进展,或许将来低副作用药物+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延长户外活动时间这“三驾马车”能成为控制我国儿童近视问题的新方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状meta分析,是传统meta分析的延伸,可用于直接和间接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作者同时进行了4个亚组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种族和不同治疗时间在近视进展中的影响。
此文的异质性较大,对结果的影响是相对可信。另外,因多数治疗手段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数量过少,仍有许多工作需进一步开展来比较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异。
因低剂量阿托品(0.01%)副作用小,且停用后反弹小,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产品,希望国内厂家能尽快提供临床医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