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近视度不断增加该怎么办?:隐性内斜视情况下,近用眼时间过长时,双眼会向内错开,出现了视物模糊。为了能够看清楚,使点劲试图让双眼看到一起。结果,越使劲内斜越厉害。这时候会表现出一系列视疲劳症状,甚至出现一过性高眼压。
近视,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到了成年,有点近视不但无害,还有些好处。但有些孩子近视了,眼看着度数在不停地增加,每次换镜,家长都会感到揪心,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近视度增长的慢一些?
度数不断增加的原因很多,至少可以找出来以下七个,找准了就会有办法。
首先,不戴眼镜会增加度数。为什么?戴眼镜能提高视力,视力达到0.6,能够在远处聚焦,放松睫状肌。看近时,睫状肌使劲,就像一根皮筋被拉长了。如果能让它放松,可以好长时间保持同样的长度。如果视力达不到0.6,没戴眼镜,看远时成像模糊,不能在远处聚焦,睫状肌则无法放松。这种看近的状态就会一直保持下去。想象一下,将一个皮筋拉开不放松,3个月后再放,就会发现它比原来长了些,再也无法回去了。用这个皮筋比喻假近视到真近视的变化,再形象不过了。3个月内近视度只长了0.25D,但长期下去也会每年1.00D。只有戴上眼镜才有机会阻断这一发展途径。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在孩子刚刚出现视物不清时,一次睫状肌麻痹验光,彻底放松一次睫状肌,就可能将假性近视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次用药不仅可以得到屈光状态的准确信息,还有治疗作用。每3个月一次睫状肌麻痹,一些孩子甚至可以推迟一年以上再戴眼镜。记住一点,视力达不到0.6,一定要戴眼镜,而且需要一直戴在脸上。只用于上课,出门不戴的眼镜,不仅没有放松的机会,还可能会加重视疲劳。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隐斜视。隐性内斜视情况下,近用眼时间过长时,双眼会向内错开,出现了视物模糊。为了能够看清楚,使点劲试图让双眼看到一起。结果,越使劲内斜越厉害。这时候会表现出一系列视疲劳症状,甚至出现一过性高眼压。一夜之间就可能长近视0.30~0.50D。我们将隐性内斜视比作屋檐下的一堆干柴,看书写字近用眼,时间一长视疲劳出现,就像是划了根火柴扔进柴堆。这种快速增加的近视就像房子失火了,自己在燃烧。怎么才能防止这一危险?既不能搬走这堆干柴,也不能制止孩子们看书写字近用眼(划火柴),但我们可以设高门槛,不让火柴轻易扔过去。9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存在隐内斜,每天看书写字的时间不能超过1.5小时;10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近用眼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这显然不够孩子学习用。我们使用了一种正球镜加棱镜的附加镜,在阅读时套在平时戴的眼镜上看近,用上半辐原有的眼镜看远。这样既保证了随时都能减少调节,延长视疲劳出现的时间,又不会因长期戴用两个度数的镜片,增加不规则散光,降低最佳矫正视力(学生渐变多焦镜戴久了常会出现)。这种眼镜只用于隐内斜或存在隐内斜倾向的患者,肯定不会导致隐外斜了。
有些隐性外斜视也可能导致近视度不断增长。由于远注视时双眼不能同时使用,只用一只眼睛,疲劳时间也会少于两只眼睛同时用的一半以内;看近积累的调节,看远时有一只眼就没有机会放松。这两个因素推动近视度增加,戴镜后调节集合训练,是解决这一近视增长途径的有效方法。
什么是调节集合训练?很简单,就是看远看近训练。具体的作法是用手指指向远处的目标,这个目标最好是9秒之内刚好能辨认清楚,看清后再将手指渐渐移近至眼前30cm处3秒钟,每天15分钟。由于现在孩子们看远时间不够,我们主张训练时间延长到40分钟,分几次完成都可以。这是在前苏联一位眼科学会的主席倡导下完成的一项大工程。他让五万人参与训练,五万人对照,作了五年。最终结果,两组之间近视眼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但高度近视在两组间的差异却很大(约23倍)。也就是说,作这个训练的孩子有一大批避免了高度近视。到目前,这也是在近视眼预防与控制方面唯一有询证医学依据的训练方法。其他模拟这一训练所设计的仪器,均未获得有效的证据。因为桌面上的设备,无法模拟自然条件。
第三个因素是大散光。一般超过1.50Dc的散光,被称作大散光,大散光戴镜时,很难将矫正状态与眼球状态作到完全一致。因为镜片是规则的,人眼的散光越大越难规则。有人统计,每增加1.50Dc的散光,就可能有20%的点,出现眼球与戴镜不匹配。这时只能考虑中央匹配,偏离中央不是过矫就是欠矫。发育中的儿童,对过矫戴镜会很敏感(下面还会提到)。当然,欠矫也会有另外的问题。通过一种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就可能解决这一问题。RGP可以通过泪液镜消除一部分散光,还可以让角膜表面变得规整一些,提高视觉质量。双非球面的RGP效果更好,他不仅可以使镜片在眼球上相对稳定,解决一部分角膜散光,还可以矫正中央度数大于周边度数的近视,不会出现周边过矫。但散光太大,或不在角膜上,这种RGP也无能为力。
第四个因素是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戴镜后,由于镜片度数相差太大(双眼屈光度不等就属于屈光参差,一般超过2.50Ds才会引起戴镜不适)、放大率不同(成像在视网膜上像径差>5%),双眼的成像不能在中枢融合,放弃了同时视。常常固定一只眼看近,另一只眼看远或双眼交替使用。只用一只眼看近,时间一长,这只眼近视度就会不断增加,很好理解。双眼交替注视为什么还会涨近视呢?一是有一只眼睛一直得不到放松,二是单眼注视的疲劳时间不会超过双眼同时视的一半。视疲劳出现后还没有完成作业,再坚持,很快就会发现近视度又增加了。解决的办法有三个:一是角膜塑形(后面还要提到)、二是RGP、三是角膜屈光手术。RGP由于贴近角膜,可以让人接受20.00D以上的屈光参差。角膜屈光手术,可以允许更大的屈光参差。现在眼科界,对屈光参差的孩子,已经放宽了角膜屈光手术的年龄限制。
第五个因素是近用眼时间过长。一次近用眼时间过长或每天累计用眼时间过长都可能出现视疲劳。视疲劳状态下继续近用眼,不仅仅使近视度加深,还可能出现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像高眼压、干眼症、视网膜病变等等。良好的用眼环境下,正常人每天近用眼的时间可以最长6小时,超过这个用眼时间也会得近视。9岁以前不能超过3小时,6岁以前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隐斜视、大散光、屈光参差等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双眼干扰或单眼注视。双眼不能正常使用,或只用一只眼睛时,有个经典的比喻叫“二减一小于一”。由此看来,眼睛有问题,近用眼时间至少减低一半以上。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用眼环境,解决隐斜视、屈光参差、大散光等。如果没能完全解决,只能限制用眼时间。有问题的孩子,在解决问题之前,只能将近用眼的时间控制在正常人的一半以下(3小时)。年龄小于等于9岁,再减半(1.5小时)。这样,孩子学习时间肯定不够。为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该解决以上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每次看书写字的时间不能超过40发分钟。
第六个因素是旁中心离焦。什么是旁中心离焦?简单的说就是周边近视度戴大了。人的眼球不一定都能长成正球形,后极部中央有些平,有些尖。平的可能中央度数小于周边,尖的可能中央度数大于周边。一般在人群中,各占三分之一。戴镜后按周边度数配镜肯定看不清。按中央度数配镜虽然看清了,但周边度数戴大了。还在发育的孩子,眼睛很快会适应眼镜,周边就会涨度数,周边涨了,中央不会不涨。这样水涨船高,近视度就会不停地增加。即使不看书、不写字,也会。有些不规范的镜片,周边部度数明显地大于中央。这些镜片即使用于中央与周边一致的孩子,不看书不写字,也会导致近视逐步加深。怎么解决旁中心离焦?四个办法:一是角膜塑形镜,二是双非球面RGP,三是周边度数递减的框架镜,四是严格的限制周边近视度较大的劣质镜片用于少年儿童。
什么是角膜塑形?为什么角膜塑形能够解决旁中心离焦?角膜塑形是一种夜间配戴的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可以通过上皮移行,短期改变角膜屈光力,解决-6.00D以内的近视。角膜塑形镜只改变中央3mm区域的屈光状态,5mm过度区,再往周边还是原来的度数,不像戴框架镜后中央和周边部都是一样的度数,甚至周边更高。解决了周边过矫,就能对这一因素引起的近视度不断加深起到控制作用。
双非球面的硬性隐形眼镜为什么也能对这种旁中心离焦的近视起到限制作用?隐形眼镜可以作到并保持度数大的区域位于中央,而对周边度数小的区域则不会产生过矫。对这种旁中心离焦的近视,作用就非常理想,而且不受度数限制。但需要白天一直戴镜,丢失率高于夜戴。
隐形眼镜不能戴怎么办?周边度数递减的框架镜是怎么回事?管用吗?隐形眼镜有许多禁忌症,如果不能戴,对中央屈光度大于周边的孩子,只能选择这种周边调整的近视镜了。许多设计的镜片都能做到中央度数大,周边度数小。但孩子的适应能力有限,而且不能总将视轴放在正中央。当视轴偏离正中央时,不仅看不清楚,中央度数大的地方又会落在周边度数小的地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起到角膜塑形镜三分之一的作用。
还要注意儿童用镜片的测量,即使孩子眼睛中央与周边度数相等,也要注意眼镜会不会导致周边过矫。坚决杜绝周边近视度大于中央近视度的劣质镜片用于儿童。
在这几种解决旁中心离焦的方法中,应该首选那个呢?有条件做塑形当然最理想;对做不了塑形的,因为度数过大,或散光超标,可以选择双非球面的RGP;因为角膜形状、晶体散光、泪液或眼表等问题,无法接受隐形眼镜的,只能戴那种周边度数递减的框架眼镜。当然,这种眼镜除了效果差一点之外,还有一点缺陷。就是戴久了,孩子看上去会不够机灵。因为戴这种眼镜后,总是用转头的方法找到镜片中央最清楚的地方。
又有个问题,怎么才能发现旁中心离焦呢?目前有一种散瞳下周边屈光度测量的设备和像差图都可以发现周边部与中央屈光度的差。
第七个原因是生长发育因素。6岁到12岁的孩子,眼轴会增加2mm。眼轴每增加1mm,近视度就会增加3.00D。角膜、晶体的变化抵消了一部分。这3.00D的变化,几乎存在于每个发育中的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在6岁之前,要有+3.00D~+4.00D的远视,12岁之前还会有些远视。在这个年龄段中,每年远视减少0.50Ds。发展速度大于这个数,即使原来正常,也会过早得近视。除了先天性因素,极少出生后就有近视。出生后孩子的屈光状态约在+2.00D~+3.00D之间;4~6岁约在+3.00~+4.00之间;12岁保留+1.00D的远视。这是一辈子都保持好视力的人走过的屈光状态。大部分近视都是出现在发育过程之中。如果过早地进入近视状态,又没有及时找到诱发原因,近视还会一直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6岁之前出现近视的孩子,几乎100%的要到高度近视;9岁之前近视的孩子,大约80%的会出现高度近视;12岁之前的近视,还有大约60%的进入高度近视的行列。知道了这些发育阶段应该表现的状态,就可以预测以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有办法尽早地采取各种干预措施。
当然,造成近视度增加的因素远不止这七项,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照明因素、形觉剥夺因素、成像因素、调节因素、调节紊乱因素、药物因素、病理性因素、晶体因素、空虚性因素等等等等,已证实的约有20多种。以上七中只是已经找到解决办法的因素,也是大部分近视发生发展的因素。只有通盘考虑,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想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只能是个美好的幻想。说一个办法好,觉得无所不能,就有可能走错了道路。对一种因素引起的近视发展有用,不一定对另一种有用。对别人有用的办法,如果与你不对症,不仅耽误了有效控制的机会,还可能走错了方向,越走越远。就像隐内斜与隐外斜。近视度不断增加,大部分是由于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只有找全了,并且同时挡住了所有的诱发因素,才可能将近视度增加限制在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