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视力之弱视
近视眼镜配帽子

关爱孩子视力之弱视

弱视是发生在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也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主要眼病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统计显示弱视的发病率为 3%~4%,我国约有 3 亿儿童,弱视患儿的数量相当可观。

良好的视力不是先天获得的,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成人的1%,随着年龄的增长,双眼视细胞不断发育和完善。

5岁以内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发育一直延续到6岁~8岁,如果这个时期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双眼视物障碍,视细胞得不到正常刺激,视功能就停留在一个低级水平,双眼视力低下,且不能矫正,就形成了双眼弱视。

如果只能用一眼视物,这只眼睛的视觉就会在长期反复刺激中得以发育,而不能注视的另一眼发育迟缓,形成了单眼弱视。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9,即为弱视。

弱视根据防控视力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

一般矫正视力为0.8~0.6属轻度弱视

矫正视力为0.5~0.2属中度弱视

矫正视力为0.1或以下属重度弱视

在弱视标准中没有规定近视力,因为绝大多数的弱视患者,远近视力都不好。

弱视可分为哪几种?

根据病因不同,弱视可分为先天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和形觉剥夺性弱视等。

斜视性弱视

大脑皮层为了消除因斜视而引起的复视和视觉紊乱,主动抑制了该眼黄斑部传来的视觉冲动。

由于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的弱视,称为斜视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

因为双眼屈光度相差太大,双眼在黄斑部所形成的图像大小与清晰度相差太多,使大脑视中枢无法把两个图像融合成为一个,所以抑制了屈光不正较高的眼的物像,使该眼形成弱视,这种弱视叫做屈光参差性弱视。

形觉剥夺性弱视

如果患有角膜病、先天性白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等,则会挡住视线,使黄斑部无法接受光的刺激,由此而产生的弱视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见于有高度远视或散光者;由于视网膜上的像始终模糊不清,传入大脑的视觉冲动或信息较少,久而久之便形成弱视。

先天性弱视

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楚,有些继发于先天性眼球震颤。

弱视的儿童,除有斜视外,眼外观没有明显改变,不红不痛,大多数能正常玩耍、学习。

正因为如此,家长和老师不易察觉到孩子有视力问题,往往使他们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影响了疗效。

3 岁~5 岁儿童的眼睛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他们最易患的眼病就是弱视。

学龄前做视力检查很重要。儿童在3岁时经过简单的视力教认,绝大多数都会认视力表。

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对孩子视力每年进行一次普查筛选,家长也可自购一张标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的墙上,让孩子在5米远的地方识别。

这种检查最好不晚于 4 岁。

屈光不正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导致弱视、斜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视力状况,及早发现异常苗头。

一旦发现孩子看书距离近、常常眯眼或歪头视物,或者看电视时喜欢往前凑,就应该对孩子的视力情况有所警惕,尽早带孩子到视光中心仔细检查眼睛。

如何判断婴幼儿的视力状况?

对于不能配合检查视力的婴幼儿,还有一些方法有助于家长发现他们是否存在视力问题。

红色绒球法

用一个大的红色绒球,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处移动,正常情况下能引起宝宝的注意。

此法适用于出生一个月的新生儿。

眨眼反射

医学上称为瞬目反射,在宝宝出生2个月后,将一个物体突然移近其眼部时,正常情况下会引起宝宝眨眼。

追随运动

出生2个月的宝宝不仅能注视眼前较近的物体,还能在小范围内追随目标转动眼球;

3个月时可随意注视或追随玩具,头也随之转动;5个月时,能分辨人的面貌。

如果宝宝不能稳定地注视目标,或表现为无目的寻找,或只是眼球有节奏的摆动,则表明视力有问题。

不同月龄(年龄)的儿童视力发育情况不同。

在视觉系统发育初期,弱视这种低常的视力存在可逆性,但受到患儿年龄、病因、双眼视力差别、视力低常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视觉系统的生长发育期结束。

学龄前儿童的防控效果往往比较好,因为他们这时正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同时没有学业压力,可以在家中由家长监督患儿的防控。